面对美国技术封锁的持续升级,中国高科技企业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以周红玫为组长的这支团队通过项目《柔性突围:技术封锁下我国高科技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之路》,给出了答案。团队成员徐千淳指出:“研究发现,中美科技脱钩虽带来短期挑战,却显著倒逼企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而资源柔性与文化柔性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助推器’”。
——技术封锁下的创新突围:压力转化为动力
团队成员李欣雨分享:美国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手段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技术封锁。然而,一些受制裁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水平(以专利数量和质量衡量)显著提升。以华为和科大讯飞为例:华为在芯片设计与操作系统领域实现突破,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技术上完成国产替代。
“科技脱钩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技术依赖风险,加速转向自主研发。”团队成员华可涵指出,“这种外部压力推动企业构建灵活的资源调配机制和创新导向的文化氛围。”
——实地调研:十家领军企业的创新实践
为深入剖析技术突围路径,研究团队历时两年走访全国多家高科技企业,覆盖半导体、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以下是部分典型案例:
浙江三锋实业——五金智造的隐形冠军
永康五金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增长至340亿美元,但中国高端市场渗透率不足15%。浙江三锋通过智能化改造,将生产线效率提升300%,其锂电高压清洗机打入欧美商超渠道。公司总经理强调:“低附加值困局必须用技术迭代破解。”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吉利控股——车规级芯片的破冰者
宁波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仍不足10%,而吉利旗下芯擎科技自主研发的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于2023年3月量产,成为国产高端车规芯片的里程碑。项目负责人称:“从设计到流片的全流程验证耗时三年。”用三年走完了国际巨头十年的路。
浙江飞剑工贸——材料创新的突围样本
永康制造业报告指出,高端运动水壶市场长期被欧美品牌垄断,国产份额不足20%。飞剑工贸首创钛合金真空镀膜技术,实现核心部件100%自主生产,年出口额突破10亿元。技术总监透露:“原材料断供反而催生了工艺革命,现在我们的镀膜精度比制裁前提升3倍。”
——双轮驱动:资源与文化柔性成破局关键
该研究团队首次将“资源柔性”与“文化柔性”纳入分析框架:资源柔性,即通过优化冗余资源(如现金流、供应链弹性),企业能快速调整研发方向。高资源柔性企业的创新绩效对脱钩的敏感度更高;文化柔性,即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如鼓励试错、扁平化管理)显著提升创新效率。根据年报文本分析,发现积极情绪词汇与创新关键词同现频率越高,企业专利产出提升越明显。
团队成员宫语彤指出:“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技术突围中表现更为突出,政府补贴强化了这一效应。”
基于研究发现,团队提出多项建议:
1. 企业层面:
动态配置资源,优先投入高潜力技术领域;
构建战略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互补性技术;
培育开放文化,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员工创造力。
2. 政府层面:
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定向支持“卡脖子”技术攻关;
搭建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降低创新协作成本。
此次研究不仅是一次对科技脱钩影响的深度剖析,更映射出中国高科技产业从“技术突围”向“生态引领”跃迁的战略命题。自主创新绝非另起炉灶,而是对既有技术基因的迭代升级。企业与研究者需在“坚守核心优势”与“开拓颠覆性技术”间探寻动态平衡。据悉,团队已将成果融入队伍参赛项目“柔性突围:技术封锁下,我国高科技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之路”,为构建开放创新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提供兼具理论洞察与实践效力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