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码蹄杯人物特写:四位编程少年的追梦之旅

 他们之中,有的人只是刚刚大一的同学,而有的人已经担任过码蹄杯的测题官,有的人在各种编程赛事中屡获奖项,而有的人第一次接触编程比赛......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 —

坚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周添奇

图片1.jpg

读初中时,在图书馆中偶然翻阅的一本计算机相关书籍,是周添奇和编程的第一次相遇。虽然那时候的他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还一知半解,但那些神奇的代码却让他异常着迷,并吸引着他深入专业腹地。学习编程并不是一时兴起,到了高中他还与朋友合作,一起开发了各种小程序。

高考之后选择专业,也义无反顾的决定学习人工智能专业,“我喜欢计算机专业,也认为这是下一个风口”,有热爱也有对发展前景的考量。他自觉自己不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但也不是天赋论的信徒,他说“努力与天赋同等重要,如果只有天赋而不去努力,也是白谈”。他崇尚有始有终,就像初中被父母拎去参加自己并不喜欢的马拉松比赛,即使累也咬牙坚持到底,“既然我参加了,那我就一定要把它完成好,不能中途放弃,有始有终。”
在这个大一的同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不对还没到来的未来透支焦虑,与其对还未到之未来迷茫不安,不如扎根脚下,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于是他早早就开始写下一本创业规划书,虽然现在只有几百字,但却是脚踏实地的对于未来的期许。

另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戴兴龙

图片2.jpg

戴兴龙似乎是一个“另类”的人,你能见到他最多次的地方不是课堂,因为他有大部分的时间是不去上课的,从大二开始他有大块儿的时间在请假,“因为我觉得计算机这个学科,它不能是老师一直输出,学生在下面听一听记一记就可以,更多的是你要自己去写,多写,多实验。老师更多的是做一个答疑解惑更好”。

于是他选择背起书包在图书馆自学,自己准备各种编程竞赛,生活中大概70%到80%的时间都被编程占据,他说这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与生活密不可分了。戴兴龙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他说自己的人生似乎在大学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很多的运气携带着惊喜与自己不期而遇。他说自己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热爱所重叠了,初中就对数码产品感兴趣,高中毕业如愿进入了计算机专业,专升本成功,参加过许多比赛,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能够被老师注意并推荐他去当代课老师,还当过码蹄杯的测题官。

事实上,名为幸运的这枚硬币,背面是不为人知的努力。正是戴兴龙对于热爱的坚持,才有了之后的无限幸运发生的可能。

热血南昌职业大学 江志辉

图片3.jpg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江志辉说五月天的《倔强》是自己的人生音乐。

热血少年、无所畏惧,我相信这会是每一个接触到他的人会为他佩戴的标签。热烈赤诚的少年意气,自信张扬却不骄傲,自知“肯定有很多人讨厌我”但依旧坚持做自己。少年意气挥斥方裘,初中的时候玩一款游戏,因为觉得游戏的奖励机制不合理,热血的少年就立志要做出自己满意的游戏,由此接触到了编程。自此各个程序员qq群总能看到一个活跃的毛头小子的身影。

“我知道自己不够厉害,但我不怕任何事情”,他用勇敢这个词来描绘自己,从初中就开始写项目、做游戏、自学编程,勇于去当全市唯一一个信奥生。

“因为就我一个信奥生,肯定会有很多人质疑我啊,但是我不在乎”,即使高三的关键冲刺期停课两个月去全心备战信奥,结果却不如人意,他也从不后悔。“再来一次,我还是要这样选,这就是奋斗的回忆,青春的回忆,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情”。在大学,他领头创建了练习编程竞赛的第一支集训队,这支队伍在本次码蹄杯中收获了一金、五银、一铜的好成绩。

提及未来,他信心满满立下flag,“十年后我一定会是一个很牛的人,如果做程序员我就会成为最厉害的项目架构师,如果自主创业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老板”,即使失败了也会不服输的大喊“我要干到90岁”。

双料冠军潘耀宇

图片4.jpg

大家好,我是潘耀宇,今年很荣幸参加了码蹄杯本科组和百度之星大学组,非常幸运获得了双料冠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码蹄杯,码蹄杯比赛是比较特别的,虽然参赛水平可能不一定是最top的,但是是我见过的社区氛围最好的比赛。即使在比赛前和比赛后,群里聊天记录也基本上都是天天99+。社区这个东西其实对于学习算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码蹄杯面向的参赛对象包含许多专科同学和普通高校的本科同学,学校里自学的同学有时候就非常需要通过与人交流获取经验和建议,码蹄杯给了这些选手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码蹄杯程序设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一次创新与实践的盛宴。在百度公司的赞助和技术助力下,大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他们对计算机编程的兴趣和热爱。未来,百度公司将继续支持码蹄杯程序设计大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