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发改局
让信用成为城市发展的靓丽名片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信用建设规范化、精准化、法治化水平,对增强社会诚信意识、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五华区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出台《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提出任务目标、压实工作责任、明确标准要求,着力在“创名片、建特色、创模式、优服务”上下功夫,全面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建设提供坚实信用支撑。
全面塑造城市信用的“五华名片”。五华区坚持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深入开展诚信进机关、进校园、进医院、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场等“六进”活动,在全社会全面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积极配合市发改委在南屏步行街开展2020年“信用记录关爱日”诚信主题教育宣传活动,以“促进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及水平提升”为主题,积极向市民宣传普及个人信用知识,受到市民欢迎;开展“中国品牌日云南特色活动”和“全国诚信建设万里行”城市接力(昆明站)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凝聚企业品牌发展共识,强化社会诚信意识,大力弘扬诚信文化;积极推动南强街区诚信示范街区建设,启动2020年诚信示范街区主题实践活动,打造“诚信卖、放心购”的消费环境,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信用氛围。
努力构筑联合奖惩的“五华特色”。五华区牢牢抓住联合奖惩这个关键,努力构建“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利用各类媒体大力普及信用知识,提升社会认知度,大力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褒奖诚实守信典型事例、批评鞭挞失信败德行为;加大联合惩戒力度,依法实施跨部门联合失信惩戒,在政府采购、扶持政策兑现、优秀典型评比中,严格信用审查,对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和个人依照政策规定实施“一票否决”,取消资格;在全市率先组织召开了2019年失信企业集中警示性约谈暨信用修复专题培训会,对辖区内23家在国家发改委信用综合评价中结果为“差”的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开展了警示性约谈,并围绕信用政策解读及信用修复具体实施办法邀请专业机构和高校专家进行了讲解培训。
积极创新信用监管的“五华模式”。五华区积极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构建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动奖惩的联链式、流程化的信用管理机制,以信用承诺促自律、以信用审查识良莠、以信用报告强市场、以联合褒惩释红利;组织市场监管、法院、税务等部门加强信用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先后收集汇总20000余条信用信息并上报市发改委;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广泛、更主动地应用信用报告,先后为300余个单位和个人申报省、市、区文明单位、全国劳动模范等出具信用证明;加大信用审批力度,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和个人开通“绿色通道”,享受“容缺受理”,享受绿色通道,实现“信用越好,审批越容易”;切实发挥“信易贷”作用,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全国信易贷平台”“一部手机云企贷”“招投标贷”等平台申请贷款,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助力企业良好发展。
大力优化信用管理的“五华服务”。为共同抗击疫情,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五华区采取多项措施优化信用监管,为企业释放信用“红利”。加强疫情防控信用信息宣传,收集汇总疫情期间的先进典型、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先进事迹,及时纳入守信“红名单”;对在疫情防控期间,因不正当价格行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23条市场违法案例,通过“信用昆明”及时向社会公示;当好企业信贷的“桥梁”,按照省、市相关通知要求,及时收集需要信贷资金支持的企业名单,并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先后汇总上报10余批200多家企业名单;将信用良好的50家餐饮业企业纳入“互助白名单”,组织9家餐饮企业代表与银行成立第一批互助小组,第一互助小组的3家企业已获批富滇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共1690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预计放款总计金额将接近5000万元;开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先后帮助云铜锌业、南天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在疫情期间进行了信用修复,帮助企业尽快移出异常名录,积极申请信贷资金支持,降低对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
人无信不可,企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五华区将继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信易+”等应用场景,在“信易游”“信易行”“信易批”等方面积极探索有益经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让信用成为促进五华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