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五华区受邀在云南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作为大会唯一一个代表县区一级政府交流单位,五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教育工委书记徐静同志在发言中指出,五华区始终把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认真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要求,突出党建引领,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创新思政育人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
一 突出建引领,夯实思政教育根基
增强组织力
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大思政”格局。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有效共振”。
发挥“头雁”效应
党组织书记带头讲授思政课、讲优秀党员故事、讲党的光荣传统和历史故事,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当新时代的“追梦人”。
建立“党建+育人”模式
2019年开始,分批实施“一校一品”党建文化项目,发挥党建文化引领和校园文化传承、导向、教育、滋养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 视队伍建设,抓好思政教育关键
建强专业队伍
截至2019年12月,各中小学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646人,其中党员教师287人,共青团员88人,占全部思政课教师的58%,区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荣誉称号的教师比例达23.8%。
建立“双培养”机制
推动党员教师主动承担思政、德育教育工作,有计划发展思政、德育工作突出的教师成为党员,近三年来共发展培养了11名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成为党员,党员教师逐渐成为全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注重激励培养
把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升作为提高思政课质量的重要抓手,将思政课教师培训纳入五华区“三名”工程培训计划。注重激励表彰,每年评选10名成绩突出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引导全区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
政教
三
三 推进课程建设,强化思政教育功能
发挥专家示范带动作用
发挥区内优秀思政课教师示范作用,率先在全省开发了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系列讲座光盘,通过12个课时的专题讲座,对思政课教材设计和编写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讲解。
拓展第二课程
率先在全市实现小学“三点半”课后服务全覆盖,开设剪纸、瓦猫等地方非物质文化及滇剧、扎染等传统文化课程,开展“我是五华小主人”夏令营暨研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丰富课程形式
挖掘和整理各校资源,开发校本思政课程,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图画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展思政教育。比如文林小学“潘琰烈士的故事”、大观小学“观观讲校史”、长春小学“我的同学是聂耳”、龙翔小学“品格教育”等系列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当中了解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学生从大事中见真言、从小事上获真知、从生活里寻真情、从故事中悟真理,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厚植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深厚感情。
四 新育人平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开展一系列活动
结合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发挥党组织、共青团和少先队作用,组织开展打造一条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路线、举办一次革命故事进校园宣讲活动、举办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等“九个一”系列活动。
建设一批红色基地
结合五华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和运用各校红色资源筑魂育人。如文林小学的“潘琰学堂”、长城中学的“烽火长城”走廊、长春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女子中学“吴澄烈士”纪念塑像等,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不断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选树一批新时代好老师、新时代好少年
2018年开始,每年选树10名德才兼备的党员教师,授予“五华育人先锋”称号,引导广大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当先锋,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 2015年起,每年联合区文明办、团区委、区妇联评选10名五华区“新时代好少年”。近三年来,五华区有630名中小学生获得省市级三好学生称号,涌现出杨昊熠、张照珂等一批“云南省优秀少先队员”“昆明市最美孝心少年”。
五华区将牢记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探索中小学思政教育新思路,遵循规律办好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