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成瘾记忆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的观点,如今被中国专家的研究成果打破,国际社会称此举是“向治疗吸烟成瘾及其他物质成瘾迈出的标志性一步”。
今年最新一期JAMA Psychiatry(《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PI)课题组题为“应用普萘洛尔特异性抑制激活的尼古丁相关记忆对尼古丁心理渴求的影响”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实现了从动物研究到临床试验的成果转化,可消除尼古丁依赖者的成瘾记忆、降低心理渴求。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为难以戒烟的人群带来福音,有望攻克尼古丁依赖等病理性记忆相关精神心理问题无长期有效治疗方法这一医学与社会难题。
该研究受到国际关注。该杂志同期发表评论文章,认为陆林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发现改变了病理性成瘾记忆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的传统观点,找到了消除物质成瘾核心病理机制的治疗手段,是向治疗吸烟成瘾及其他物质成瘾迈出的标志性一步。
据陆林教授介绍,烟草成瘾和依赖的本质是尼古丁依赖,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尼古丁会导致大脑的神经通路发生可塑性改变,形成强烈持久的尼古丁成瘾记忆,使尼古丁依赖者持续存在吸烟欲望,这种欲望会削弱甚至摧毁戒烟的决心。因此,消除尼古丁依赖者的病理性成瘾记忆、降低心理渴求是临床戒烟成功的关键。
该研究成功实现了从动物研究到临床试验的成果转化,首先在动物尼古丁成瘾记忆模型中发现,采用小剂量尼古丁作为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成瘾记忆后,在再巩固时间窗内给予普萘洛尔,可以有效消除动物的所有尼古丁成瘾记忆。在吸烟成瘾人群中进一步研究发现,给予非条件性刺激(是指人吸烟后进入机体的尼古丁)后,在再巩固时间窗内口服普萘洛尔可以消除吸烟相关的记忆,降低多种吸烟相关线索诱发的心理渴求。
陆林教授表示,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指出,烟草使用是导致全球可预防死亡的首要死因,每年导致全球近600万人死亡并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如果当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时,全世界每年因烟草导致的死亡将超过800万人。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7.7%,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2.1%。吸烟者总数在2010年至2015年的五年时间里增加了1500万,已高达3.16亿。
据悉,该研究是陆林课题组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陆林课题组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在Science(《科学》)和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先后提出条件性线索记忆唤起和非条件性线索记忆唤起——消退心理学范式,发现记忆操纵范式可消除成瘾动物和成瘾者的成瘾记忆,降低其对于成瘾性药物的心理渴求及复吸的风险。这些研究成果也相继被国际同行在其他成瘾动物模型和成瘾人群中重复验证。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薛言学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邓佳慧博士同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陆林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的经费支持。
文/付东红(北京大学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