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为探讨社会生态风险、睡眠时型和社会时差与我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性的关联强度,全面揭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发展规律,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发起全国十二省市青少年行为健康新型风险因素监测与队列研究,涵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省属大学、城市初高中和农村初高中。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在分管主任贺雄同志带队下受邀参会。
四月末的合肥,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协作组会上,陶芳标教授介绍了青少年行为健康新型风险因素研究进展,他指出开展前瞻性队列对于开拓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现象的病因学研究意义重大,生物钟作为适应环境的内在机制,调节了人类社会和生物行为,生物节律紊乱和青少年健康存在关联,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揭示社会生态风险因素、睡眠时型、睡眠社会时差、生物节律紊乱与行为健康的关联强度,防范针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紧接着,万宇辉教授、徐惠琼博士介绍了队列研究实施方案和儿童青少年健康指数建立应用。围绕本次监测与队列研究,与会领导专家开展了讨论,贺雄副主任强调,要充分整合现有专家学术资源,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不遗余力。大家纷纷肯定了项目开展的现实意义,并结合本省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现场气氛活泼热烈。
下午,国内知名公共卫生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干预方法研制与适宜技术开发成果鉴定”和“2019-2020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发展报告”的学术讲座。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的参会同志表示,本次中国青少年行为健康新型风险因素监测与队列研究协作组会议不仅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新方法,更为北京市学校卫生工作拓展了新平台,与各兄弟省份互通有无、精诚合作,阐明我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建立我国青少年行为健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共同推动儿童青少年健康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