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大试点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十大文化形象名片之一
武强是一个极有趣的千年古县,春秋时期便已有记载,本该是按时农桑之地,却因为土地贫瘠,大兴文艺之道。宋元时期起,当地农人为生存计,将目光转向木版年画制作。鼓一张年画,张贴在各地门墙之上,至清朝已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也因此,武强成为了历史上中国有名的年画中心。北有杨柳青,南有朱仙镇、桃花坞,武强恰在正中。
1993年,武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之乡”。
武强年画贵在真淳,贵在简单,贵在质朴。元好问品评陶潜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恰好可以用来评价武强年画的模样。武强年画用色并不素淡,相反,它十分张扬浓烈。年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商品,一眼看去便引人瞩目,所以年画的用色也有许多讲究,虽然只有简单几色,却总能搭配出千变万化的年画故事。
武强年画一般是“绘、刻、印”三道工序完成。古代的武强年画,是纯手工描绘。随着市场的需求和雕版印刷术的兴起,逐渐形成了木版套色年画,其创作一般是集体完成,画师设计样稿,刻版师镌刻画版,印刷师印刷。三道工序相互照顾。创作设计要符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主题突出,用线简练,着色单纯精练,对比强烈的风格及特点。刻版要求陡刀立线,体现刀味木趣。
制作工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墨线版:第一道工序,是把备好的杜木板和画稿做好标记,然后用浆糊粘牢粘实,待干后,起样子,涂香油,上样子完成;第二道工序,用主刻刀镌刻,刀法有:发刀、挑刀、补刀、过刀、掖刀。第三道工序,剔空、平空、拨空,完成线版刻制。第二部分,套色版:画师设计的分色(择套)样稿分别粘在备好的杜木板上,操作和墨线第一道工序相同,第二道工序是行空,围绕色块轮廓保持一定深度和距离,切断图案与空处的连接,第三道工序是剔空、平空,把所需色块之外的空处剔除,再把行空挤压的现象喷水使其复原,晾干;第四道工序:用主刻刀刻除色块或图案边缘的空白处;第五道工序:平空、拨空,套色版完成。然后打样试版,做最后修整,再交付印刷。印刷首先按照画版的大小,把纸裁切好,固定在印刷案子(工作台)上,传统制作是先印墨线,然后印套色,由浅色到深色,要求套色准确,不秃、不污、四角齐全,颜色鲜艳。
武强年画在刻版技法上变化多样,有的精雕细刻,表现入微,有的粗细相兼,适得其妙。运用黑白对比的表现方法,充分发挥刀味木趣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版画风格。
年画艺人在多年的施色套印中,总结了丰富的用色经验,或以不同颜色的块面大小,或以深浅浓淡,或以近似排列,达到鲜明而统一的效果。要求用色少而变化多,使平面色块增加层次感和立体感。用同一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复印重点部位,使色彩饱满丰富,变化万千。图案花纹有明有暗,米黄争盛,兰紫相同,每件作品都有一个主调,形成单纯明快,强烈响亮的旋律,给人以闪跃跳动的感觉。
武强年画在刻版上以大刀阔斧的手法见长,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粗犷奔放、挺拔劲健,呈现一种古朴稚拙之美。
刻版所用的木材是本地生长的杜木和梨木,木质较硬、纹理细腻,便于雕刻,耐磨损且印刷粘水不易变形。最基础的是墨线版,用来印制画面轮廓线。彩色套版一般有红、黄、蓝三色,有的还有粉红和灰色,制作一幅完整的武强年画通常需要4到6块画版。
武强年画早期印刷所用的是当地芦苇和麦秸制成的草纸,后来使用熟宣纸。传统上使用植物颜料,后来使用的是国画色或广告色。
为便于人们收藏和观赏,武强年画艺人把许多年画作品装裱成画轴、画片、画镜等形式,从而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武强木版年画的装裱与包装工艺逐渐走向高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