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安徽今年改造871个城镇老旧小区 推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

近日,省政协召开的“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月度专题协商会,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604个,其中85个已完成,其他正在按计划推进。针对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停车难、养老服务公共服务短板,小区安防等问题,省住建厅、民政厅、公安厅等部门作出回应。

上半年完成85个小区改造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环境脏乱差、设施陈旧、配套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截至2019年底,我省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149个,惠及居民近90万户。今年,我省继续加大改造力度,计划改造871个城镇老旧小区,较去年增加66.5%,其中完善型、提升型改造小区占70%以上,涉及居民26万余户。截至6月底,全省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604个,其中85个已完成,其他正在按计划推进。

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扬年表示,今年我省将重点解决老旧小区环境脏乱差、配套不完善等难题。同时,对接片区功能完善、城市整体发展,对具备条件的小区,同步配套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对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暂时无法配套的小区,结合后续片区规划和更新改造统筹考虑。在社区治理上,要充分调动业主的积极性,引导其参与制定物业管理方案。其次,整合拆违空间、腾空的房屋土地,优先用于小区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新建的房屋或设施的出租等收益,用于补充公共维修资金或补贴物业费。

推广立体智能停车库

针对委员和市民关注的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陈扬年表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充分利用小区内一切可用的空间资源满足居民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需求,结合小区道路交通条件,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和生态停车位。

“合理利用老旧小区外现有停车场资源。鼓励附近小区、企事业单位停车场错时对外开放,提高现有停车场资源的利用率。”陈扬年说,在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的前提下,采取在城市高架下空间、老旧小区周边道路等区域,划定临时泊位,实行错峰错时停放等措施,满足部分停车需求。

其次,推进老旧小区成片改造,推广立体智能停车库。支持智能停车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引导企业研发智能停车产品,提供老旧小区停车整体解决方案,采取建设立体车库等方法解决空间小的停车难题。陈扬年说,“发展智慧停车。探索将老旧小区车位需求信息整合进城区停车泊位资源,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开展停车数据共享,实现停车信息查询、车位预订、泊位诱导等功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停车引导服务。”

让养老服务用房成“标配”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如何补齐养老服务公共服务短板?对此,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冬云表示,将加快硬件设施布局,把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提升型改造内容。

张冬云介绍,2014年前已建成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因前期未规划建设养老服务用房,后期补建缺乏适度空间,配建难问题十分突出。“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提升型改造内容,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表示,将与住建部门一道,进一步细化改造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早日让养老服务公共用房成为老旧小区的“标配”。

此外,还将引导各地依托养老服务用房,重点发展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为老旧小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等刚需老年人,就近就便提供专业照护服务;为社区中的高龄、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助餐助浴、探视走访、健康管理等服务,为其他自理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文体娱乐等一般性服务,打通社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

对于居民普遍关心的老旧小区安防问题,省公安厅副厅长刘海石会上表示,《安徽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行动方案》中,已经将智能安防设施建设的要求纳入到老旧小区改造中。建设重点是维修单元防盗门、增加小区大门门禁系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等,将小区主要出入口、重要通道、车辆集中停放等公共区域纳入到监控范围。

“去年年初,我们在合肥、马鞍山两市试点推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从目前两市试点效果来看,智慧安防小区可防性案件发案数基本为零。”刘海石说,目前,全省公安机关正积极同住建部门对接,全力做好相关工作。其次,省公安厅积极参与《安徽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的制定工作,研究制定安防设施改造的相关技术标准,为各地开展安防设施改造提供基本依据,将实现智慧安防设施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