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乘“新基建”之风,动环监控行业将提速

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是以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先进技术应用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图构建新型信息网、交通网和能源网,以技术创新为底色的新基建将带动存量市场的变革,释放巨大的经济势能,对于动环监控厂商而言,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5G与数据中心驱动市场发展

据统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5G基站总计采购规模将达到近50万个,预计2020年国内5G基站投资的总规模将达到了1973亿元。要保证数量庞大的基站稳定可靠的运行,动环监控管理系统必不可少,其通过对大量且分散的独立基站与机房电源系统与基站环境参数进行遥测、遥控,根据参数的变化,预测故障的发生,有效保障基站与机房的稳定运行。

在新基建的加持下,无论是5G基站的增加,还是原有4G站点的扩容升级改造,都为动环监控厂商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深圳市计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大区总经理谢志清认为国内对于5G的布局,将为边缘计算、云计算、网络节点加速器市场带来新的机会,酝酿出新一轮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热潮。

同时5G对时延的要求较高,传统数据中目前都存在着时延的可能,因此靠近客户端部署边缘计算将是新的趋势,未来将会让小型机房与一体化机房不断涌现,同样会对动环监控产生需求。

新基建同时也是数字基建,是对以往智慧城市建设的补足。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落地,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市场对于算力的要求逐步旺盛,初步统计,仅在深圳平安龙岗的项目中,对于高性能服务器的需求便在2000台左右,动环监控能过保障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分析,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这点看新基建开辟了动环监控的增量市场。

智能化落地的难点浅析

随着AI、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动环监控的需求已经逐步从简单的运维管理演变为以智能化、可视化、运维化、流程化等为特点的更高管理要求。与视频监控行业一致,动环监控目前附加上更多的管理价值,这意味着其将更加依赖于智能分析。

智能落地,往往充满着挑战。“智能分析充分依赖于数字模型,需要在数以万计的监控数据中进行提取与分析,形成大数据数学模型,从而发现变量的关联,得到相应的规律,这对于节能与暖通系统而言,经济效益较为显著。”谢志清说。目前来看,智能化落地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数据提取的精度,其关系到数字模型的建立与项目的落地,仍需机器学习的支持,才能不断提升精准度;二是用户对于智能化的价值观,大部分用户仍未形成长远的经济效益的价值观,仍需市场与厂商的长期引导,通过试点与模型获得用户的认知;三是部分数据在模型设计时容易被夸大,导致客户的期望值过高,导致落地困难。

动环监控市场概述

任何一个潜力市场,都会盘踞着各类型的厂商,对于想切入该市场的新人而言,形成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成熟的行业市场而言,已经存在着马太效应,如果在技术与资金端无法充足,很难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动环监控市场亦是如此。

经过近年来国内品牌的发展,主导以用户为中心的打法,已经牢牢掌握了国内动环监控市场的主导权。谢志清表示:“过去几年,外资品牌在国内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主要是国内的软件市场与硬件市场截然不同外资品牌的软件多为标准化产品,对于国内中小型行业用户而言,他们并不需要标准通用的产品,在国内一个产品打天下是行不通的。与国内厂商相比,外资品牌更显得是以产品为中心,而国内品牌是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独立开发定制),两者在产品与服务思维上的差异,导致在满足用户需求上出现了差距。同时软件定制与硬件不同,它并不需要要求厂商要有多高规格的实验室,只需要在应用上能满足实际需求即可,因此近年来深圳计通等国内品牌发展迅猛。”

对于行业中小型动环监控厂商与安防厂商而言,市场的机会无疑在于差异化的竞争上,或是聚焦细分行业,深耕产品优势,避免与行业强者正面冲撞,做出细分市场独有的产品与服务,或是结合原有安防渠道,完善自身大安全的解决方案,满足一些单位小型机房的维护要求,分享市场蛋糕。

展望未来

未来3年,阿里云将豪掷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从此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正成为巨头们下一个主战场,他们对于云的投入将不断增加,势必加速大型数据中心的兴建,从而拉动行业的发展。

数据中心与机房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大脑,动环监控作为保护大脑的关键,可以说已经站在新基建的风口之上。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