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荐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采访|张卫华
撰文|刘艺婷 付卓然
编辑|覃婷婷
“这是我们最忙碌的一个春节了,没有之一。”
隔着屏幕,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美荐笑着讲述“最漫长的春节假期”,感叹不已。
从大年初一开始迄今(截至4月9日),短短70多天,2.5亿元的募集资金总额,两个“特别行动”、从应急物资到助学设备、从线上到线下。“大家都是以一种打仗的状态在推进。”
虽然国内疫情的态势逐渐稳定,但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的帮扶行动的覆盖面还在扩大,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因疫致困青少年关爱和乡村贫困地区青少年教育问题上。
面对疫情期间一些对公益机构的捐助公开透明问题批评的声音,郭美荐理事长表达了青基会作为全国性的公益组织的态度——敬畏之心。
“我们自始至终要保持一种敬畏,对社会特别是对捐赠者保持一种敬畏、慎重的心,做到每一分钱都能够公开透明。同时,还要遵守公益慈善的相关法律。因此,我们聘请了审计师事务所对整个过程跟踪审计,防范各个方面风险,让捐赠者放心。”
2020年对于青基会来说是“转型之年”,“希望工程”已走过了三十载并迎来了“新时代希望工程”的开局之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希望工程这项事业也将面临新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青基会将着眼当下和未来,努力让困难青少年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对于年轻人参与公益,郭美荐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以下为访谈实录,约5.3k字,细读时长约12分钟:
1.疫情应对“补位不缺位”
MID:青基会在1月26号就迅速开始了抗击疫情的特别行动,一个是关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特别行动,一个是关爱因疫致困青少年。在疫情和行动期间,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郭美荐:第一是春节放假这个困难。第二是新冠疫情的特殊性,以前遇到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件,我们可以到一线去了解情况、指挥调度,但是疫情防控有很多特殊的要求。第三是项目运行方面有很强的专业性,募捐疫情防控物资要有一定的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人才缺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我们针对实际,想方设法克服了这些困难。一方面是尽量通过网络远程办公、调度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这段时间以来,湖北省各级基层团组织,还有省青基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此外还通过与卫健部门、医院、扶贫办对接,运用公开信息和数据简化审核的流程,让那些遇到困难的青少年能够尽早得到我们的帮助。
MID:通过这次的行动,青基会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同时运作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郭美荐:青基会是共青团领导的,以帮助困难青少年为重点的公益组织,一是要立足于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特别是服务困难青少年来开展行动,为党政分忧、为青少年解难。第二把握实际需求,精准施策。就是要清楚实际需求有什么,比如这次抗击疫情,我们时刻在了解当地最核心的诉求和最急需的物资。我们公益组织怎么在这个过程中帮忙不添乱,补位而不缺位。
第三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这次我们打出“希望工程”的品牌,利用互联网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效果非常好,把大家抗击疫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第四就是坚持公开透明,注意的防范化解风险,因为公益行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公开透明,取信于社会大众。
这次整个公益行动,我们也看到,公益慈善组织在应对灾害事件有必要加强机制的建设。现在我们和有关的专业的研究机构合作研究总结这次特别行动的经验和不足,着手研究制定应急救助预案,力争在疫情之后能够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应对机制和完备的预案,这样再次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的做得更好。
这次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最开始只能够借鉴一些其他项目的经验,没有比较科学完善的应对机制。开个玩笑讲,有的时候想“抄作业”,也“没作业可抄”,所以建立起一套标准的预案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2.既“助人”、更“育人”
MID:青基会将脱贫的重点放在了青少年的教育脱贫上,这对于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哪些意义?
郭美荐:希望工程实际就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扶贫项目,从它一诞生开始一直到现在,90%以上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来做。对教育,特别是推动贫困地区和家庭困难的青少年的教育,可以说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农村能不能脱贫,关键看青少年一代能不能受到好教育,不管这些青少年受到教育之后是离开了他们的家乡到外面去创业,还是回到家乡,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才能将脱贫攻坚成果最终巩固下来。我本人也有非常深的体会,当年如果不是接受了较好教育的话,也有可能走不出乡村的。
乡村振兴要实现最重要的是农村的青少年一代,能不能让他们都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这是最关键的因素。
MID:如何提高和保障贫困和乡村地区教育扶持的质量?
郭美荐:希望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围绕着总书记努力为青少年 “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的总体要求,推出“五大行动”,其中有四个方面是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助学兴教计划”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基础条件的改善,包括软件硬件的改善。“健康守护计划”,是立足于帮助青少年强健体魄。“素质提升计划”围绕着提升青少年科技、音体美等方面的素质。“铸魂育人计划”主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些都是立足于未来的发展,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还有“紧急救助计划”,为青少年在遇到特殊困难时提供帮助。
过去我们解决的是“有学上”的问题,那么现在的我们还要努力实现“上好学”的目标。做得既要“助人”、更要“育人”。
3.“一屏一世界”
MID: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让我们看到了远程教学的迫切性,针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未来是否会考虑开展类似免费线上教育的活动,来改善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郭美荐:希望工程主要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针对困难家庭,促进教育公平,让这些青少年接受更加有质量的教育。“一起学习,希望同行”这个项目目前还是以捐平板电脑和流量,还有学习课程资源为主。
这个项目要立足长远开展,特别是贫困地区,怎么更好的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我认为线上教育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所以现在计划以这次的项目为基础,未来能够搭建一个希望工程云助学平台。通过这次疫情,我觉得远程教育在以后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态。
MID:基金会搭建农村贫困地区青少年获取外界资源的通道(“一屏一世界”),数字科技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对于贫困和乡村地区数字技术的开展和普及的是否具有难度?如何克服的其中的困难?
郭美荐:在城市里面我们觉得用设备在线学习,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但在农村有时候就成了一种奢望。远程教学是我们在推进项目中非常典型的困难和问题,数字技术的开展普及还是有非常大的障碍。
然而硬件缺乏不是最主要的困难,乡村本身师资缺乏,有这种先进教学意识并能够熟练应用的老师就更少了。因此,我们就在思考怎么样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提升乡村教学水平。
第一是开展乡村校长培训,从理念、知识、技能去培训,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去用这方面的资源。有时学技术本身是很快的,但是培养意识却需要时间,就像我们很多人接触新媒体,观念改变之后就很容易接受,所以校长推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二,对运用“智慧课堂”的教师开展支持计划,在线上创造一些激励办法来提高老师运用的积极性,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进而就会带动学生。
第三是乡村希望教师的支教计划,招募一些志愿者到农村去支教,推广线上应用技术。
第四就是我们和捐方开展一些相应的在线学习成果展示,包括提供一些免费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评估的资源。
此外,就是发挥我们团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基层团组织。基层的团委书记总体年轻,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同时也可以把共青团和企业的一些资源对接下去,不至于到时候把设备送下去了,没有用起来。
之前我们捐助设备都需要靠基层不断督促和落实,慢慢成为了习惯之后,大家觉得用起来非常方便,就不断有一些人主动给我们提出需求。所以我们现在想办法先把这个事情推动起来,有需求之后,公益行动的推广才有价值和可持续性。
这次疫情的原因,乡村地区对线上教学的接受程度也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为公益项目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新未来
MID:4月4日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新时代希望工程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发布的背景是什么?
郭美荐:《意见》是在新时代推进希望工程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我们将制定从今年起到2025年,并长远考虑后三十年就是到建国一百年时的行动纲领,关乎希望工程方向、定位、原则、内容、还有保障等等一些重大的问题。
处在新时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和青少年的需求较三十年前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们谋划好希望工程未来的发展蓝图,落实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30年精神,这可以说是意见出台的背景。
MID:基金会是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公益事业发展的道路?
郭美荐:希望工程实施初期的时候,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刚刚起步。我们借鉴了西方很多公益组织好的运行理念,比如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坚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第三方评估等机制。
那个时候我们一方面研究国际公益慈善组织的运行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实施过程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发展的道路。比如:中华文化强调尊师重教和互帮互助,我们把这些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吸纳到希望工程实施过程,这是希望工程能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还有,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非常好地把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出来了。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大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推进我国的公益事业,这就是我们探索的发展道路。
MID:基金会如何加强和完善自身的治理体系?
郭美荐:一个是降低公益成本,提升公益效能,实现社会爱心资源效益最大化。二是提升公益项目竞争力。三是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形成一套科学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等等。以此实现我们项目的运行科学化、流程管理规范化以及队伍建设专业化,使社会公信力显著提升。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5.体验与传承
MID:公益生涯给您带来了哪些特别体验与感悟?
郭美荐:我觉得参与公益通俗一点讲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或者说服务大众,提升自我。
参与公益的过程,不光是付出,还有大量收获,这就是做公益的价值所在。比如我在10多年前和一位著名主持人一起参与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项目,他说小朋友们一个劲地感谢我们这些志愿者,实质上我们最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能够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会来参与公益项目,提升自己境界、净化自己心灵。我觉得这就是公益的价值。
另外从我本人的角度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也是在参与中不断的反观自己的内心,加强党性锻炼。特别是这次抗疫行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做好工作同时履行好一个党员的义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课。
总之,公益不管是处在哪个层次,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参与的事情。
MID:您在倡导年轻人参与公益这块有过怎样的思考与探索?
郭美荐:这是我们现在也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要努力探索动员模式、参与方式和激励机制,尽量增加参与公益事业的便捷性,同时提高时尚感、获得感。
第一是要比较方便参与。因为如果做公益要费很大的劲,要去解决很多前提条件,可能就会影响到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就是时尚感。比如上海实行垃圾分类的公益倡导就做得很好,让人们感觉是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其实很多公益事业都是这样,当年希望工程助学1+1项目,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倡导,让很多人感觉非常时尚,体验相当好而且有获得感,觉得参与这个事情不光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第三是让公益成为一种自觉性,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MID: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公益,倡导年轻人参与公益?
郭美荐:目前,我们正在筹建互联网事业部,总体考虑的是要通过互联网重塑公益生态。说实话这一块我们前些年有些落后于时代,之前做过很多关于年轻人的调研,发现90后对希望工程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上一代人对他们的解释之中,而不是现实的体验。
所以我们现在准备着手,一是形成互联网全媒体传播,质量很重要。二是成立互联网筹资管理平台,三是实施公益事业的服务平台。先把这几个问题解决,才能更有效的把互联网资源培育起来,形成互联网新的公益生态。
我们要把互联网这种开放、互动、平等的优势和希望工程的品牌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些平台,比如希望小学的管理平台、受助学生的服务互动平台等。
同时我们还依托互联网,把基层团组织的青年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公益大数据库。通过互联网让大家参与更加便捷。使希望工程品牌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
MID:在您看来,大学生应该如何参与公益?
郭美荐:大学生参与公益,是学习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环节。
一是明确参与公益事业的目的,要有正确的“三观”去参与,不要去考虑参与公益有什么“名”和“利”,把参与公益当做提升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服务社会能力。
二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比如我们做志愿者,需要有一些知识技能的准备,结合自己的所学,要将参与志愿活动作为很重要的实践课去准备。
三是选择适合自己参加的领域,同时还要熟悉具体参加的项目的需求,并做必要的前期的准备。
四是选择或者组建团队也是非常必要的。你觉得哪方面合适你的团队去参加或组件,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了检验。
现在年轻人参与公益的热情非常高,这是社会非常大的进步。通过这次疫情就可以看出,大量90后甚至00后冲在前线。而且年轻人也很讲规矩,能够按疫情防控的要求去做事,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MID: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公益理念中,您认为未来公益应该怎么样更好的传承下去?
郭美荐: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给每一个受到资助或者补助的对象写信,把党和社会的关心传递给他们。对于一线医务人员的孩子,我们也对他们父母亲的英雄行为进行表扬,希望这些孩子能从里面获得一种正能量。这就是公益育人的功能,形成一种爱心的传递,形成发展公益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体现公益行动的本质目的。
胡善辉是济南铁路局的一名职工,这次他在疫情期间带头参与捐赠,主动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当时央视在采访他的时候,他就讲他是在希望工程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有责任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我觉得这就是爱心传承的一个最好例证。做公益有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就是我帮助了你,我不一定需要你来回报我,但是你记住这一份帮助,然后在你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爱心就能够持续传承下去。
很多曾经的希望工程的受助者都怀着一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心参与到公益中,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公益事业中的社会教育功能。 创益100
创益100
每年精选100个创益项目(即能够创造公益效能的项目)进行专访、研究,向公众呈现不同项目背后的探索与思考,并传递给更多有志于创造公益效能的创益人。
Make Ideal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