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2019年台湾安防市场,在「跨」字上找机会

美国消费性电子展CES于1月刚结束,这影响全球电子及资通讯(ICT)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风向球,全球无不关注。据各方的看法,今年CES瞩目焦点乃放在:5G的商转与应用、智能汽车/自驾车(ADAS)的再进一步、AI人工智能进入生活圈(居家),AR/VR的成熟应用,以及8K的新试探…等,这些都是引领全球电子及ICT于2019年的现在进行式,也是未来先趋的「竞」行式。

在「跨」字上找机会

事实上,从CES展会所散发出来的氛围,不难看出各领域/产业相互交流、互助、整合到彼此分工合作的成果;而在彼此合作又动态竞争之中也各自找到自身发展的优势机会、创造出自己的出路。这样的一个发展样貌,也点亮了在2019年更多新产业的发展模式。

而属于电子及ICT产业一员的安防产业,虽然规模与产值不大,却也是在现今AIoT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供应链之一,因此各产业竞合、整合或垂直分工的发展模式,势必也会来到安防这块领域。综观2019年安防业的发展,如何求得自身发展的出路,势必也将在一个「跨」字上找机会,下列几个面向或可供思考。

AI加持的人脸识别

首先要面临的是,AI技术应用在影像辨识要如何持续提升发展?由于目前影像辨识技术正进入成熟期,而人脸识别也正逐渐渗透各应用场域,例如:厂办/居家门禁、公共场所的治安防范、刑事侦查、社会协寻、营业场所安全…等都是时下需求的用途,被大量应用已是指日可待,因此如何满足各使用领域的需求将是今年重要商机关键。

据了解,今年在视频监控设备,无论是前端摄像机、录像主机或后端平台,人脸识别功能将成为标准配置,势必会带动视频监控新附加价值;而门禁系统、对讲系统也不例外。2019年安防界将进入到人脸识别应用的进阶阶段,市场即将百家争鸣,而谁能成为赢家还考验着企业的综合实力。

大安防可视化应用

再来,顺势而为的大安防可视化应用也将是趋势。安防设备无论在门禁系统、对讲/eHome系统、保全防盗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嵌入影像系统将可大幅提升产品的功能及附加价值。尤其在物联网风行与大数据时代下,影像被链接并成为讯息数据是最大化目标,应用范围将更加扩大。另外,因应智慧音箱的崛起,对于监控影像与声音结合(影音同步)已是水到渠成之势,也为安防技术再提升一阶、找到创新的竞争力,对**市场使用更具有说服力。而在5G时代要来临之际,传输更没有带宽与速度的问题,此一整合势必是一种主流。

安防与通讯结合迎接5G时代

与此同时,顺应5G时代即将来临,安防与通讯的结合势将是增强竞争力的发展。由于智慧化的终端设备与载体愈来愈普及,尤其是行动化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手提电脑、车辆、机车、自行车…等),利用这些移动式的载体进行安全侦测或监控──不管是个人的行动保全或是车辆行车/运输的车载监控,会将是具有商机的发展。

而这些整合装置技术都与传输技术相连结,如未来在5G成熟之际,传输已不是问题,大数据收集与云端服务的提供,再加上AI跳进来助力,想象的未来其装置量规模将是可观。再透由车联网风气盛行、自驾车正夯之际,市场潜藏强劲需求,安控业者若转型至此一领域开发,也将是具有趋势性的一大商机。

市场要解决方案诀窍在跨界整合

再从安防行业发展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去只「做产品」的定位已然式微,来到AIoT时代经营市场的触角将需更深化、更细致。尤其使用端(行业用户)的抬头,安防业者面临的不仅只是产品销售的压力,更多的是该如何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而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特殊性与业态特质,作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安防同业,势必深入各行业了解其行业特性后,才有条件开发出能满足该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如此才能摆脱只做产品的弱势,直接踩进业主需求痛点,以「接地气」的方式找到向上发芽的空间。

因此,身处于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度发展时代的安防业者,我们该如何给自己定位、找到发展方向,虽然是个难题,但也有可能是个解题。就如上述所言,在这个不确定的时势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要能「跨」出去,而且得想办法跨出去,无论是在自身企业内部组织及产品线经营,或平行同业,乃至不同性质的异业,大家如何彼此牵手交流、互助合作,共同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解决方案或商业模式。

结语

所以在这个时机点,安防生态链将有可能因深具实力的电子/资通讯产业的转进而冲击了原有的产业结构,甚或可能重组。为顺应市场趋势,合纵连横一起「打群架」的机会来临,比的是团队力、条件力和真实力,将来谁会是赢家就看整体竞争力。

因此,来到这处处可能是商机,但也可能处处充满危机的2019年,有能力跨越、跨界、跨领域被相互整合与应用就有可能是个转机。尤其中美贸易战火未熄之际,台湾安防得以稍有喘息之机,这是否会是个大转机?且拭目以待。

本文转自asmag.com.tw网站,原标题:春燕飛來安防重新再「鏈」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