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普吉速度工作经验

征地拆迁是项目推进的关键环节,也是项目推进最为艰难的环节。凡是征迁推进快的项目,土地供应以及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也就相对的迅速。因此结合西北片区以及其他项目的的征地拆迁和土地供应的推进情况,总结在项目落地中需把握好的关键环节如下:

一、征地拆迁的前提合法,是项目有序推进的前提

征地拆迁的前提合法,也就是集体土地的征地拆迁需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取得相应的批准文件。这一合法前提既是集体土地征迁的法定前提,也是土地供应中出具具体建设项目勘测定界(二勘)报告的前提。同时,征迁前提和征迁程序合法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主要体现。以小屯城中村改造项目一期为例,取得省级集体土地征转用批复后启动征迁,因前期工作扎实,仅半年时间213亩土地就完成了征迁,刨除当年城中村改造土地供应政策调整的因素,一年时间内就可实现了土地供应和项目落地。

同时,西北片区一期和二期在项目推进中也存在这一问题。一期启动时省级集体土地征转用地批复未完全覆盖,采取了边对取得指标的地块开展征迁,边对剩余地块申报指标的方式推进,导致项目实施时存在有等待指标的空档期的情况。而西北片区14号、15号(二期)在2017年3月开展征迁时,二期的范围已全部取得了省级集体土地征转用地批复,整个改造范围均具备法定的征迁前提,即使在拆迁量较大、搬迁人口较为密集的情况下整个项目900多亩的推进速度依然较快。因征迁的前提合法即使在征迁中存在部分补偿争议的情况,也不影响后续的土地供应的推进。

二、征迁形成合力,是项目快速推进的关键

实践证明要实现项目落地,征地拆迁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一是自2004年区划调整以来,五华辖区内征地工作由国土局具体实施,拆迁工作由属地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两个部门在开展各自职责内的工作时相互独立,各自围绕目标进度分开推进,在征迁协议谈判时往往会出现重复找相对人被征迁人的情况。二是城管、工商、税务、电力、水务等部门协同不够,在征地拆迁时不能有效形成合力。以西北片区14号、15号地块(二期)为例,以“西开办”为征迁的总牵头部门,普吉街道办事处作为征地拆迁工作的统筹协调主体,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跟到底、协同配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街道、国土、城管、工商、税务、电力、等部门协同,通力合作。在西北片区一期启动的7年后,于2017年3月6日启动了西北片区14号、15号地块(二期)963亩土地的一级开发整理工作。2018年5月25日,该地块的征地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中约375亩土地可在2018年11月中旬完成交易。虽然征迁的进度没有达到区委区政府预期的目标,但整个二期项目推进历时14个月相对顺利。

三、征迁资金全面保障,是征迁快速推进的核心

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590号令)的规定,在启动国有土地房屋征收时,征收补偿资金应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但部分项目在启动征迁时没有按照规定准备好相应的征迁资金,而是采取预拨的方式且要求区政府在取得审计意见后才能申请资金,并分期付款,导致签订协议与付款之间时间差距较大,影响到被征收人对政府支付补偿款的信心,征收谈判受阻。

对于资金保障在项目推进中的作用,以桃园小村2号地块为例再进一步说明,该项目是由西投公司作为一级开发主体,征迁资金的保障及时足额,从启动征转到土地供应仅用了15个月,分别是:2016年10月开展桃园小村2号地块集体土地的征转报批准备工作,2017年2月取得了省级集体土地征转用批复,2017年7月完成了征地拆迁;2018年1月初就实现了土地供应。

四、招商引资,是项目落地的重要环节

土地收储供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准备到项目落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部门间的协同。招商引资工作是项目落地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征迁的同时,谋划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才能使土地供应形成有效的链接,才能在征迁完成后有效将土地推向市场,形成固投。以西北片区一期4号地块、5号地块、17号地块、18号地块、20号地块以及回迁安置房E地块为例,这些地块已在2015年左右就完成了征迁和电力线的改迁,但因无意向用地单位等原因,导致这些地块直至2018年6月才全部完成供应。

土地收储供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同时需要掌握好各工作环节,尽量实现工作环节的并联,以缩短时间周期。同时做足征迁的准备工作,特别是房调、地调数据的准确详实。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