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UL打造建筑外墙系统测试与认证 帮助应对火灾挑战

近日,火灾造成的意外死亡和财产损失,始终威胁着全球各地的居民和消防人员。无论是在芝加哥、布宜诺斯艾利斯、北京、伦敦……还是全球其他的任何城市,置于家中及工作场所的所有物品,都可能因为意外而引发火灾。而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楼、写字楼、商厦、娱乐场所等林立于城市之间,建筑物的高度不断被刷新,更是给日益严峻的消防安全不断带来新的挑战。 UL 全新认证方法的透明度和简单性将帮助简化墙体系统的选择过程,确保系统均能满足 NFPA 285 规范要求,为建筑官员、制造商、设计师、建筑师及承包商带来更多工作的便利性与可靠保障 。

现代高层建筑带来新的消防挑战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之所以火势特别迅猛,与其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发生火灾时,贯通全楼的电梯井、排气道、管道井、电缆井等竖向井道易产生“烟囱效应”,烟气或火势纵向蔓延特别快,容易形成立体燃烧。形象地说,失火后的高楼就像一个大烟囱,楼里大量的可燃物在充足氧气的助虐下,火势变得尤为凶猛,也最难被扑灭。公安部消防局曾经有过统计,高层建筑起火后,烟雾的蔓延速度是每秒 3 至 5 米。在低层发生的火灾造成的热空气,因为密度较低,经电梯槽或走火通道内得以往上流动,使高热气体不断在通道的顶部积聚,结果是使火势透过这种空气的对流在大厦的顶层制造另一个火场。百米高楼,从底楼燃烧至顶楼最多也只需要 10 分钟,不单使扑救变得更困难,更会危及前往天台逃生的人员的生命安全。 如果建筑本身又使用了耐火性差的外墙保温材料,那火势就像火柴燃烧一样顷刻烧毁整幢大楼,人身财产损失难以估量 。

此外,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合成材料,在空气充分的条件下,一旦起火,引起“轰燃”的时间越来越短。为了解住宅火灾随时间发展的方方面面, UL 曾进行过数百项分析研究,在这些试验中,我们将三种现代住宅结构和三种“旧式”住宅结构进行了对比试验(“旧式”结构的定义为,使用 20 世纪中期的典型家具和 1950 年至 1970 年的典型建筑材料)。测试结果在三所现代房屋之间和三所旧式房屋之间均表现出了一致性。所有的现代房屋都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达到轰燃( 轰燃是指空间中的大部分暴露表面均达到自燃温度并释放可燃气体 ),而旧式房屋发生轰燃最快为 29 分多一点。在三组试验中,配备旧式家具的房间达到轰燃的时间至少为现代房屋 8 倍。 试验表明,与使用天然材料装饰的旧式房屋相比,使用能快速燃烧的合成材料装饰的现代房屋释放能量的速度更快,留给居住者的逃生时间也大大减少 。

现代住宅达到轰燃的速度增长了8倍

不仅如此,UL的高级测试还检验了四种新型建筑材料:外墙保温材料、结构组件、窗户和室内门。现代外墙保温材料的变化使火焰能够穿透保温材料并席卷空隙空间,从而由局部空间性火灾 (content fire) 演变为结构性火灾 (structural fire) 。这一转变加速了火势蔓延,缩短了房屋坍塌的时间。而结构组件由于设计得更为轻巧,也大大加快了坍塌速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使用新型建筑材料也会使火势蔓延更快,火灾动态变化更迅速,并缩短居住者和消防员的逃生时间 。

与时俱进, UL 严苛打造外墙系统测试与认证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高层建筑在地理分布上经历了从西方向东方的显著转移,目前高层建筑的许多重大突破都发生在亚洲,将超越迪拜塔现有的高度。这些建筑上的宏伟景观使得消防工作更具挑战性,能否将东西方消防技术完美地应用到这些摩天大厦中,将是建筑业主、住户和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重点。一方面为解决高层建筑使用中外墙保温材料可能激化的火灾特性,同时顺应国际建筑规范中外墙更为注重绿色节能的相关变更, UL 基于自身所具备的百年消防专知,严苛打造出提供外墙系统测试及全新认证的体系,且该体系符合 NFPA 285 (含有可燃成分的非承重墙易燃性的标准测试方法)要求 。

历史上,墙体系统的验收涉及到相当复杂的建筑法规解释及评审;评估报告(如有)、个别组件的制造商检测报告、工程分析、以及制造商安装说明的应用。 全新的 UL 认证类别提供公共数据库,包含整个墙体系统设计以及单个组件评估(与耐火性评估方法相似)信息,从而简化上述评审过程,以满足制造商、建筑师、指定人士、法规制定机构/人员对于一个可用、便捷、先进的合规检测方法的迫切要求 。 UL 认证中的图示设计体现应接受消防检测的确切细节。经过 UL 认证的墙体系统必须完全按照图示设计中的规格构造、且应符合说明文本中的细节,以达到预期的性能。系统中的全部关键组件应被分别命名、且经过 UL 认证。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