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短期内不易量产的1纳米制程技术与设备 有何卵用?

随着制程技术的不断提升,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等晶圆大厂都在竞相追求更极限的制程,他们在2017年陆续将进入10纳米阶段,而且准备在 2018 年进入7纳米制程试产,甚至 2020 年还将要推出 5 纳米制程技术。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BNL)研究人员日前宣布,开发出可以达成 1纳米制程的相关技术与设备,但据悉,短期内不易量产。

根据外电报导,美国能源部旗下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日前宣布成功采用电子束印刷技术,成功制造了尺寸只有 1 奈米的印刷设备。 据了解,这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采用电子显微镜,制造出比普通电子束印刷(EBL)技术能做出的更小尺寸。 这使电子敏感性材料在聚焦电子束的作用下,尺寸得以大大缩小,达到可操纵单个原子的程度。 而这项技术与设备的诞生,则可极大的改变材料特性,从导电变成光传输,或这两种状态下交互执行。

就目前发表的内容观察,1 纳米印刷使用的是扫描投射电子显微镜(STEM),隔开 11 纳米,这样一来每平方公厘就能实现 1 兆个特征点(features)的密度。 再透过偏差修正 STEM 在 5纳米半栅极在氢氧硅酸盐类抗蚀剂下,实现 2 纳米的分辨率。

虽然,这也不是科学家第一次达到 1 纳米级别的技术,2016 年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另一个国家实验室也宣布发展出 1纳米制程技术。 这部分使用的是纳米碳管和二硫化钼等新材料。 不过,不管是哪一边开发出的新技术与设备,就目前观察,这项技术都不会很快量产。 因为纳米碳管晶体管跟 PMMA、电子束光刻一样,跟目前的半导体制程技术有明显差异。 因此,要让厂商一下子全部淘汰现有设备,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布局。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