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事,不妥协”,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局)副局长冯世联做客千牛头条直播间,向卖家支招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举报。他同时分享了许多与卖家利益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引发50万人观看了直播。
2017年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就是“网络诚信消费无忧”,前不久阿里巴巴也公开呼吁“像抓酒驾一样打假”。对此在做客直播间时,冯世联首先感谢阿里巴巴及平台上的卖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努力,认为“过去一年,你们不但实现了销售额上的飞跃,也在平台经营秩序、商品和服务品质提升、以及消费者体验提升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不过他同时指出,一些职业举报人借维权之名,行碰瓷之实,这也是工商工作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2016年,杭州市工商局共收到涉及网购的疑似职业投诉近5万件,占到投诉举报总量的40%,主要集中在“违法广告”和“标签标识”上。而这也恰恰是不少中小卖家的痛。冯世联当场给出了四点建议,打铁还要自身硬、不怕事、不妥协,同时建议平台建立相应的名单库,“不是每一个案件工商都会查处,有一些轻微的,没有造成什么后果的,或者卖家主动纠正、迅速消除有关行为的,依照《行政处罚法》第27条等规定,工商部门可以不予处罚。”
实际上,司法和监管层面对职业打假人的态度正在变化。2014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家如果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主张由原来的“退一赔一”升级为“退一赔三”,这让职业打假人这一群体快速发展起来,碰瓷、敲诈现象丛生。但在去年11月公开征求意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中明确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条例保护。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牟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不适用本条例”,有望终结职业打假人的生机。工商副局长的分享引发卖家热烈反响,认为“四点说到心里去了”,也有人建议“重大违法和敲诈勒索的全部进黑名单并将此类信息纳入征信系统数据中,上传至相应的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