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打六九头”。春天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边,而春季作为疾病高发的季节之一,心脑血管疾病尤为明显。在浙江省科技厅近日举行的“科技茶歇”上,浙江省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朱敏副主任医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课程。
朱敏介绍,如果把心脏比作一栋房子,那左右心房和心室就相当于其中的房间,而房间的墙壁就是心室壁,房间的门就是瓣膜,心脏的传导系统就相当于是电线,血管就像我们家里的自来水管,无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是致命的。朱敏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症状是一种警报系统,没有症状,但病变的危害依然存在,没有症状比有症状更加危险。
比如冠心病中就有一种隐匿性冠心病,这种冠心病并没有任何外部表现形式,只有在体检中才会被检查出来,但是,这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因为患者不了解,因此在生活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从而更易发病。
误区二:用药物副作用很大
与病变本身的危害相比,药物的副作用要小得多,只要选择得当,剂量合适,药物总体是安全的。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药物的毒性相比较于疾病的危害却又是少之又少,毕竟,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两者相权取其轻,在药物和疾病中间,还是药物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因噎废食总是不可取的。
关键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剂量,合适的配伍。
误区三:症状缓解后不再需要服药
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大多数疾病可能通过治疗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很难根治,目前尚无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病人,一旦放上了支架,这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因为症状缓解了就认为自己完全好了,从而放松警惕或者不服从医生的服药安排。“我有一个病人,因为高血压我给他开了两种药,症状缓解后为了省钱决定一三五吃一种药,其他时间吃另外一种药,结果导致住院。”朱敏提醒,切忌自己给自己当医生,不要认为自己病情缓解就不用再服药。
误区四: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
无论中药西药,均可能有副作用,但副作用是相对的,某作用对甲是副作用,而对乙可能是治疗作用。朱敏表示,药物副作用与使用方法、剂量有关,中药的不当使用一样有副作用。
误区五:已服用进口保健品,不用再服药了
朱敏提醒,保健品属于食品,能够调节人体的机理,是对营养的补充,只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并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而药品是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的。
误区六:听“隔壁大妈”的
久病不能成良医,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法自然不同,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才是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病更要讲求“因病配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是不能够一概而论的,即使症状相同,其病因也不一定相同。比如胸痛,心绞痛会胸痛,肺炎会胸痛,心肌梗死会胸痛,带状疱疹会胸痛,甚至胸大肌损伤也会胸痛。因此,切忌只是相信所谓的“别人说”“楼下锻炼的大爷一样的症状怎么怎么样”,即使是同一种病症,不同的人对于药物的使用也不同,这个时候,医生才是最权威的。
朱敏提醒,一旦患了心脑血管疾病,一定要遵循医嘱,不要把医生的话当作耳旁风,纵然别人是好心,但是毕竟不是权威。心脏出了问题就相当于是“房子”内部出了问题,“房子”的问题还是要找专业人士来处理,自行处理难保不会像巩汉林小品中那样“好好一间房被砸成了蜂窝煤”。实习生张豫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