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资讯 > 科学百科 > 文章详情页

初春时节 慢性病人要“以变应变”

初春时节,北方寒流与南方的暖空气展开了“拉锯战”,天气便阴晴无常,忽冷忽热,常常是热几天冷几天。即使是某一个晴日,也是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早晚和夜间气温较低,尤其是凌晨4~5时,气温降至最低值,比中午时分要低10℃以上,所谓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温度的变化幅度过大,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常常会诱发和加重一些慢性病症。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温、热、凉、寒的变化,改变着人体腑脏、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功能。一些慢性病患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每逢初春季节,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体内某些变化也相对剧烈,如血液中酸度增加,静脉中高浓度胆固醇和糖的流动加快,特别是保持人体恒温的下丘脑的“工作强度”必须加大,而体内各控制系统(包括下丘脑)对初春多变气候的应变能力,至少需要几个星期才能真正调节配合好。这样,正常人也会感到不适,而有慢性病灶的人则容易发病,精神病、肺心病、气管炎、胆石症等病都有发作和加重的可能。

空气的水平流动即是风。初春时节,西北利亚的冷空气与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不断交锋,此消彼长,互不相让,因而有风的日子就特别多,从而导致空气中的正负离子比例被破坏,可引起气候敏感者血液中激素大大增加,体内产生过多肾上腺素,使得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困乏疲劳,有人称之为“肾上腺综合征”。许多国家把初春的风称作“妖风”或“邪风”,就是因为它对疾病及由精神错乱导致的犯罪、交通事故有促发作用。初春的风,常常风速较大,风向变化频繁,从而给各种病毒带来可乘之机,风沙阵阵,花粉飘飘,荨麻疹、过敏性皮炎、鼻炎及眼疾患者会大大增多,哮喘病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支气管处于“高反应状态”,也会出现症状。

正因为如此,在多风、冷暖不定的初春时节,应该特别关注天气及其变化,尤其慢性病患者,要“以变应变”,安排好衣食住行,防止寒气、湿气的侵入,平时也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肌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霍寿喜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