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资讯 > 智慧创新 > 文章详情页

竹林翻耕刀获发明专利授权 工作效率是人工翻地的8~12倍

由湖州市林业科技人员研发的一种竹林翻耕刀日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招据悉,这是“L”型刀具应用于竹子培育领域的一个新突破,也将为该技术领域的“机器换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千百年来,竹林翻耕是毛竹、早园竹等高效竹林经营的一个主要技术手段。由于刀具瓶颈的制约,经营者一直沿用铁耙、锄头等初级生产工具,不仅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工作效率很低,既不利于规模化集约经营,也与现代化生产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

为此,湖州市林业局科技人员、浙江大学湖州市笋竹产品联盟创新团队相关专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依托现有微耕机技术,借鉴“L”型刀具的相关性理论,从生产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攻克刀具的角度与弧度、弧形部的端部与基部之间的夹角等关键技术,运用“缠切”原理,规避地下竹鞭卡死、套牢造成的死机等技术难点,达到既能有效缠切断鞭,顺利跳过竹篼或石块,又能确保机器平稳前行,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等目的。

据了解,该刀具嫁接安装到微耕机上,翻耕深度在15~25厘米之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爬坡度为25度以下,工作效率(8小时)可达2.5~4亩之间,是人工翻地的8~12倍,油耗成本15元左右/亩。应用该刀具翻耕的竹林鞭笋增产40~60斤/亩,冬笋增产20~50斤/亩。通过应用验证,该刀具还适应苗圃地、果园和茶叶等林地的翻耕,用途较为广泛。赵新荣易木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