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农业 > 要闻聚焦 > 文章详情页

一堂课、一辈子,“酿出”甜蜜好日子

中国科学网 www.minimouse.com.cn    黎九州(右一)为群众授课

中国科学网 www.minimouse.com.cn    扫码阅读原文

——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杨凌老年科教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黎九洲的科技扶贫路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在陕西杨凌有这样一位“养蜂匠”,不忘初心用了近40年的时间,只为践行“一堂课、一辈子为农谋致富路”的誓言。他常说:“人活一辈子,总要做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能为群众脱贫致富出一份力,我打心底里感到幸福!”他就是陕西省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陕西蜂业协会副会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杨凌老年科教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黎九洲。

一堂课 树立产业信心

寒冬的早晨,陕西白河县冷水镇中皇村村民杨德平早早就出了门。

“昨天村上通知说杨凌要来个养蜂的专家为我们讲课,所以今天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早早地赶来了!”杨德平高兴地说。

“养好中蜂的关键,在于王优、群强、蜜足、新脾和密集,并做到安全越冬和及时防治病害……”在会议室里外挤满了听课的群众,生动形象的养蜂课堂,引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杨德平从今年才开始养了一百多箱蜂,今天听专家这么一讲,才明白要养好中蜂这里面还有好多学问。

据不完全统计,白河县发展中蜂约3万余箱,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及养殖大户在全县各镇村均有发展,白河养蜂的“甜蜜事业”也正在悄然兴起。看着大家对养蜂技术交流兴致勃勃、意犹未尽的模样,黎九洲掏出自己的名片递给农户们说:“我每年不定时都会来给大家培训,以后遇到什么难题就来找我。”

一辈子 痴迷“蜂”事业

黎九洲与蜜蜂“结缘”,还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说起。当时的陕西省农业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养蜂专业,黎九洲和其他几位年轻教师成为陕西省第一批养蜂专业教师,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甜蜜”教育事业。

转眼四十年过去了,黎九洲无论在教学岗位还是管理岗位,从未停止钻研养蜂技术和产业知识。2011年10月,黎九洲退休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养蜂实用先进技术上。

近年来,通过杨凌示范区科技部门牵线搭桥,黎九洲与宁夏固原市残联建立了合作帮扶关系,专门为当地残疾困难群众开展养蜂技术培训。王军成是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阎堡村的一位残疾贫困村民,在黎九洲的指导下,短短1年多时间,他家的养蜂规模便由当初的80多箱发展到167箱,年产600多公斤蜂蜜,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之后,王军成还创办了宁夏通蜂残疾人创业孵化扶贫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走上养蜂致富的道路。

如今,黎九洲加入了杨凌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继续发挥余热。正是这些杨凌老科协专家远行传经的足迹,唱响了新时代老科协人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奋勇前行的“奋进之歌”,书写着脱贫攻坚的使命担当。

一生情 不忘科技扶贫使命

作为杨凌的农科专家,黎九州始终不忘科技助农、科技扶贫的使命,长年深入基层,开展养蜂培训,帮助农民养蜂致富。2012年以来,他先后到陕西黄陵、黄龙、吴起、宜川、丹凤、太白、西安、宝鸡,宁夏原州区、甘肃的两当、西河、山东青岛崂山区等地区进行养蜂科技培训722次,培训蜂农17568人(次)。

年近古稀的黎九洲每到一处,他都会深入养蜂基地,现场为蜂农解答在养蜂中遇到的主要蜜蜂病敌害防治等实际问题,鼓励大家要科学掌握中蜂养殖技术,让养蜂成为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杨凌农科专家肩负着国家使命,背起行囊奔赴贫困一线地区,开展农科培训。目前,杨凌示范区每年向有扶贫任务的省份派遣不少于1万人,让“杨凌科技”惠及更多贫困地区,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