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农业 > 要闻聚焦 > 文章详情页

我国科研人员研发新技术 解决水稻“低效施肥”与污染难题

水稻高产需施用化肥,但化肥容易随雨水流失造成浪费和污染。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研制出3种新型控失复合肥,可“缓慢释放”养分,延长肥效持续时间,减少后期追肥的人力成本。种植试验表明,每亩水稻还可增产一百多公斤。

化肥被称作粮食作物的“粮食”,但水稻的生长期雨水多,施加的化肥很容易随雨水流走,不仅浪费肥料,还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为弥补养分,水稻种植后期不得不多次给水稻追肥,这将增加肥料和人力成本,据研究还会降低所产稻米的口感。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跃进科研团队,基于天然矿物和复配改性材料,研制出3种控失复合肥,这些新型肥料可以促进土壤中形成一种“团聚结构”,减少土壤孔隙,从而减缓养分释放。

今年6月,他们在安徽六安的80亩稻田中开始试验,种植同一水稻品种“中禾优1号”,分别施用3种新配方控失复合肥和普通化肥。经过4个月的生长,日前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组成专家验收组,对试验田的成熟水稻进行测产验收。

结果显示,与施用普通化肥、后期多次人工追肥的稻田相比,3块一次性施用新配方控失复合肥的稻田亩产增加104公斤到186公斤,增产幅度达19%以上。

“新型化肥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减少后期人力投入,这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对实现粮食增产很有意义。”研究团队成员、副研究员杨阳介绍,他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试验,以期早日将这种新技术推广。

(据《重庆日报农村版》)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