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农业 > 要闻聚焦 > 文章详情页

遥感作“天眼”农业更智慧

通过分析农作物遥感影像数据,可精准客观获取农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情况、农业灾害情况等,并可以预测作物产量,如同为农业生产装上了一双“科技眼”。在郑州举办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八届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上,笔者现场见证了河南省农业遥感监测技术的“神奇”之处。

指导农业种植、保障粮食安全的“千里眼”。点开河南省农业遥感信息三维展示系统,省农科院农经信息所农业遥感研究室主任王来刚向笔者一一展示:“这是河南省秋季作物种植分布情况,这是示范区茶叶和大蒜种植分布情况……”屏幕上,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及结构一目了然,不仅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还可提前预测市场供给、指引相关商家在农产品收购上合理布置人力物力。

及时发现农业灾情的“金睛火眼”。2018年郸城县冬小麦赤霉病分布图、2018年滑县冬小麦冻害遥感监测图……一张张河南省农作物的灾情监测图,让人们认识了农业遥感监测技术的另一大用处。“以旱灾监测为例,过去需要大量人员带着土壤墒情检测仪一个点一个点采集数据,再层层上报,效率低、成本高,各种人为因素也会影响数据的客观性。”王来刚说,农业遥感监测技术效率高、范围大,实现了灾情监测数据的精准客观,可供农业决策部门及时作出反应,为制定抗旱救灾措施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将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到农业保险中,可提高农业承保和理赔精度与效率,为农民尽快获得保险定损赔偿提供帮助。

对农作物长势动态监测及产量进行预估的“未来眼”。河南省农业遥感监测中心周磊博士介绍:“我们每年在农作物关键生育期内定期开展小麦、玉米长势遥感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生产情况。同时,融合气象数据,构建了河南省小麦产量预测模型,在收获前可以预测产量,为指导全省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尹江勇)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